首页 知识科普文章正文

马革裹尸的典故(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哪位人物)

知识科普 2025年02月26日 10:10 6 admin

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哪里

“马革裹尸”的典故最早出自于范晔的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。原义是死于战场后,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,比喻为国家战死疆场。A项错误,曹操,沛国谯县(今安徽亳州市)人,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文学家、书法家,是曹魏政权的奠基人。

成语“马革裹尸”出自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。书中原文为:“男儿要当死于边野,以马革裹尸还葬耳,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!”。意思是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,指英勇牺牲在战场。

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。马革裹尸是汉语成语,拼音是mǎ gé guǒ shī,原义是死于战场后,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,比喻英勇作战。马革裹尸的近义词是以身殉国、赴汤蹈火,反义词是临阵脱逃。马革裹尸的故事是:马援是东汉初期的名将,他英勇善战,为东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
马革裹尸的典故的来历

〖One〗、马革裹尸来源于历史故事,最早出自于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。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死于战场后,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,比喻英勇作战。马援是东汉时期的名将,他年轻时当过官,有一次放走了囚犯,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。在汉光武帝时,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。他抗匈奴伐交趾,屡建战功。

〖Two〗、成语“马革裹尸”出自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。书中原文为:“男儿要当死于边野,以马革裹尸还葬耳,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!”。意思是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,指英勇牺牲在战场。

〖Three〗、第二年,马援因长期辛劳,患了重病,在军中死去,从而实现了他“马革裹尸”的誓言。出处《东观汉记·马授传》马援(前14—49),字文渊。其先祖赵奢为赵将,号马服君,子孙遂以马为姓。马援“少有大志,诸兄奇之”。王莽末年,马援曾为新城大尹(汉中太守),后避难于凉州。

成语“马革裹尸”是什么意思?背后有什么典故?

成语“马革裹尸”的意思是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,指英勇牺牲在战场。背后的典故如下:- 人物背景:马援是东汉时期的名将。年轻时他曾为官,但因放走囚犯而逃亡至甘肃一个偏远的乡村。- 英勇战绩:在汉光武帝时期,马援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,他抗击匈奴、讨伐交趾,屡建战功,被光武帝封为伏波将军。

成语“马革裹尸”出自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。书中原文为:“男儿要当死于边野,以马革裹尸还葬耳,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!”。意思是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,指英勇牺牲在战场。

马革裹尸来源于历史故事,最早出自于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。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死于战场后,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,比喻英勇作战。马援是东汉时期的名将,他年轻时当过官,有一次放走了囚犯,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。在汉光武帝时,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。他抗匈奴伐交趾,屡建战功。

标签: 马革裹尸的典故

发表评论

今日三十四号沪ICP备201808888号-1 备案号:川ICP备66666666号 Z-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:201825640